2007年4月14日 星期六

《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閱讀筆記

在自然典範科學化的要求下,心理學長期將「人」去除其脈絡,而轉化成變數的排列組合,甚至認為最好能化為可預測行為的公式。這樣的「人」是最能理解的,卻也和真實境況的「人」相去甚遠,幾乎到面目模糊的地步。(W. M. Runyan/丁興祥等:《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

這句一針見血的話,原是基於對人本質上的追求而說的,然而其惡果卻遠非這句話本身可以比擬:

真摰的藝術家們天天在人性錯謬認知的污泥中掙扎,
假藝術家則根本就是拿這些爛泥來作畫、沽名釣譽;
我們的教育,是用這些泥漿曬乾的泥塊砌成的大廈;
政治家的廚房中放滿了泥水提煉而成的醬汁與佐料,
巴不得端出的每一道菜,都浸泡在這些汁液當中......

生命的歷程本身就是一本碼書,寫滿了各種奧祕的信息,因此教學往往就是一連串的解碼過程;在包含EMFA的各種課程中,探究並恢復此種對於人(包括自己)本質上的認知,往往是最重要的主題,它甚至是一把神兵利器,不斷斬除生命中的荊棘,使農作物得生長,開始迎向豐收的日子。

2 則留言:

kid 提到...

乍看標題想說怎麼這麼熟
原來是老丁的東西
呵呵呵
丁興祥是我們很不錯的老師唷~~

Jonathan CHANG, Chun-yien 張俊彥 提到...

是他翻譯的啦!!
不過有機會我也很想認識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