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換票的時候有一個插曲,就是我要換取購買預售票所能夠擁有的權利:紀念海報,沒想到小姐竟然說「換光了」,實在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回來之後,在網站上查到真善美的電話,一撥居然是空號......後來確認了一下另一個網站,或許是那個號碼有錯,不過已經無所謂了,我由另一家長春戲院(他們還有海報)問到原代理公司的電話2720-6007,也找到一位林小姐願意讓我兌換海報(光復南路421號6F)。
有時贈品的策略若不夠完善時,反而使消費者有受傷的感覺,這在高感性的時代實在是值得經營者仔細去思考的。
或許因為場次時間較晚,偌大的真善美藍廳居然只有我們一行人。有專屬放映廳的感覺雖然不錯,但我總不禁會去思考背後的意義。或許代理商的廣告策略失誤,讓它定位成親子片,以致於太晚的時間沒有家長會想帶孩子去看電影,但我認為它對大人的啟發或許更大一些;或許許多人會以為這樣的片租回家看就好了,何必去電影院,不過這部片中有許多重要的音樂片段,例如舒曼的協奏曲,連真善美的音響效果,我都覺得還表現力還不夠。畢竟好的片子還是要有質感夠的代理商或行銷者加以「代言」,才能準確地指出它迷人的特點。
回到正題。這部片的片名Vitus就是主角的名字,其含意在Wikipedia上有一段解釋: "Vitus is a Latin given name meaning lively",原來它也是一個基督教聖人的名字。觀賞片中對於這位天才少年的描寫,對我似乎也有一種自傳性的意義。
有一幕我記得很清楚,高中時上課我常常舉手發問,從課文內容到延伸的議題幾乎無所不問,當時的我根本不會去思考老師是否有被挑戰的感覺、或是其它同學的看法如何(也因此我被一些比較乖張的同學列為班上最不受歡迎的人物之一)。基本上我和這位Vitus的差別在於,可能我對人比較友善吧......但這種友善,是不是也代表著我對於內心聲音的忠實度,遠不及片中描寫的Vitus,因此我還坐在現在的座位上?抑或許這就是我忠於內心聲音所做的選擇?
Vitus的把戲:從樓上摔下來之後整個人「恢復正常」,這種感覺真的很熟悉。然而我沒有像Vitus那樣汲汲營營的父母要對抗,或許是一種看不見的價值觀、一種隱身在這個物質世界背後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