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傳奇男高音生命臨終前的呼喊

"He burst into song on his deathbed, calling repeatedly on Wagner’s name." (Grove Music Online, under "Schnorr von Carolsfeld, Ludwig" [Opera])

這是一位傳奇男高音Schnorr von Carolsfeld的臨終景像,讀來令人感動不已。

可能有人會好奇,究竟Wagner有什麼樣的魔力,可以使人如此為之傾倒?然而我更關切的是,那是什麼樣的一個年代,人們對於藝術的感受力如此強烈,以致於願意為它傾注所有的生命,甚至到臨終之時也不能停止?

我,身為一位創作者,是否也被這樣的感動力所充滿,甚至滿溢至我的所言所行、所有創作、甚至湧流至世世代代?

在即將面對凝聚一場全場個人作品發表會之前,我再次思索者這個主題;而Schnorr von Carolsfeld的事跡,著實感動了我。

Charles Ives的啟示

"Businessman by day and composer by night, Ives's vast output has gradually brought him recognition as the most original and significant American composer of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取自G. Schirmer網站之Charles Ives)

這學期我又返回金老師的作曲大班課和學弟妹一起交流,很意外地,金老師的第一個題目竟然是Ives。因為在過去的經驗中,只要提到Charles Ives,大概都會和「非專業的」這樣的形容詞相連。

上面這句話是從金老師整理的講義上看到的,後來在G. Schirmer的網站上看到原文出處。在我的學生中,想往專業音樂系所發展的非科班生不少,相信Charles Ives的例子,特別是他對於音樂史的影響力,具有相當大的啟發性。

在我的印象中,Charles Ives是保險業發展中有名的人物之一,可以想見他白天的工作應該相當忙碌。若要利用晚上來從事創作,以Ives的創作量,必定是持之以恆地在創作,才能累積出對音樂史產生足夠影響力的作品量。

然而「持之以恆」的動力從何而來?以我目前的理解,對於超越價值的追求是重要的源頭,因此很多這樣的人都具有某種真誠的宗教信仰。如果說我有一種宗教信仰,那必然是對「詩意與返魅」(Poetics and Re-enchantment)的信仰......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孤獨 是無上的恩澤

生命能有多少能量
消耗在自以為美的諸多紛擾中呢

當我轉念
發覺孤獨對於創作者來說
是無上的恩澤
特別是在現代
特別是在東方

當人的言語令我恐懼
如同受驚嚇的鳥兒
當人的善意令我戰慄
其實她別有所求
當人自詡一切
卻連最小的情緒都無法超脫

我呼喚著
陪伴著古聖先賢的孤獨
一切深邃與永恆的根基
如甜蜜的氣息將我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