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2011年度委托創作及首演日期

上半年

大提琴作品 (Dr. Liu, Sheng-Wen) - 2011.5.1
(桃園), 5.12(國家演奏廳)
聲樂作品 (Mr. Yang, Sheng-An) - 2011.5.5(國家演奏廳)
合唱/重唱作品 (Polylogue Vocal Ensemble) - 2011.6.12(新竹)

下半年

管絃樂作品 (未定)
鋼琴四重奏 (Player Tribe Piano Trio) - 2011.11.3(國家演奏廳)
小提琴作品 (Dr. Huang, Bin)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Symposium首演樂曲簡介文件

「抒情文」(Lyric Prose)是我為獨奏樂器(特別是小提琴)所賦予的一種小品寫作體裁,其稱呼直接得自Claude Debussy的啟發。就其字面的涵義來說,乃是因某種深刻感受而產生的抒發,也因此通常具有標題性(programmatic)。

第三號抒情文 “Symposium”(「會飲」)標題得自古希臘哲人Plato傳頌千古的偉大篇章Symposium,在音樂的寫作形式上具有兩個緊密相連的部份,並且特別聚焦在Symposium中兩位最受人矚目的人物:Socrates與Alcibiades;然而這兩個部份雖然並非Attacca(連續演奏),但由於其內涵的高度相互依存性,我並不打算稱呼它們為「樂章」。

原本我有意將第一部份寫上To Socrates、第二部份寫上To Alcibiades,然而在寫作過程中,因為這兩個部份無論在意念上或是音樂的素材上都具有高度的關聯性,以致於我放棄了這個明確區別的題獻,而改以整首作品To Socrates and Alcibiades;雖然如此,聽者仍然可以依此線索來理解兩個部份,例如第二部份很容易令人聯想到Alcibiades高潮佚起的人生、以及其對Socrates的愛慕與所受到的啟發。

曲中除了捕捉兩人微妙的師生關係與獨特的情誼之外,也對於「會飲」此種古老而真摯的對話形式、以及它的不復存在,抒發一種莫名的感嘆。

僅以此首特別為此次音樂會所寫作的小品,做為小提琴家黃濱女士此次來台的紀念。黃濱對曲中所傳達的深刻情緒所表現的高度掌握力,著實令我印象深刻。我很樂意將此曲題贈給她。

2010/12/7
於台北巴赫廳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作品世界首演訊息: "Symposium"

首演作品:

Lyric Prose No.3 "Symposium"
第三號抒情文《會飲》為小提琴與鋼琴

黃濱小提琴沙龍音樂會 (鋼琴/劉聖文)
2010/12/07(二) 19:30

本次很榮幸將由黃濱小姐首演我的這首新作,這是為此次沙龍音樂會所特別寫作的小品。排練的過程聆聽黃濱細緻的音樂表達,便令我十分雀躍與感動,深信這首作品在她的詮釋下能以最美的姿態來到人間。在此也邀請大家前來與我們一同分享這份喜悅。

地點:台北巴赫廳(臺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53號 B1 A室)
主辦單位:台灣健康演奏技巧推廣學會

加演場次:國立嘉義大學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作品演出訊息:藝像台灣─「美聲篇」

藝像台灣─「美聲篇」
2010 Taiwan Vocal Series-Vocalist

2010/11/20 國家演奏廳
演出作品:聯篇歌曲《回憶》
演出者:蘇秀華,女高音;林瑞萍,鋼琴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

在節目單上對於2010藝像台灣系列演出的製作理念,有一句值得記錄的說明:

「多元」是台灣社會的特質,也因為多元,孕育出台灣豐沛的人文資產。

對於我的作品,也有一段如下的敘述(作者不詳):

聯篇歌曲《回憶》試圖以中文連絡十九世紀西方藝術歌曲傳統,希望未來中文藝術歌曲能創造另一個高峰。

這些說明都深得我心。也期待未來這樣的活動,能從更多執行的細節及藝術家們互動的深度,來使這些美好的理念得以充份實踐。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期末考題:申論題之一

請由你的理論課程學習經驗,試著闡述下列三位著名作曲家對於「對位理論」的看法:
  • “In composition he started his pupils right in with what was practical, and omitted all the dry species of counterpoint that are given in Fux and others.”
    (C. P. E. Bach, to the Bach biographer J. N. Forkel)

  • “He worked his way through the whole method, did the exercises, put them by for several weeks, then looked them over again and polished them until he thought he had got them right.”
    (young Haydn went through the pages of Fux’s Gradus, described by G. A. Griesinger)

  • “Look, gentlemen, this is the rule; needless to say, I don’t write that way”
    (Anton Bruckner)
(以上均摘錄自Alfred Mann: The Great Composer as Teacher and Student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Gute Nacht.

Ich kann zu meiner Reisen
Nicht wählen mit der Zeit,
Muß selbst den Weg mir weisen
In dieser Dunkelheit.

Was soll ich länger weilen,
Daß man mich trieb hinaus?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莎士比亞名句回顧

"The man that hath no music in himself, Nor is not moved with concord of sweet sounds, is fit for treasons, stratagems and spoils. The motions of his spirit are dull as night, and his affections dark as Erebus. Let no such man be trusted."

(from "The Merchant of Venice‎" by William Shakespeare)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神劇《以利亞》會前導聆消息

孟德爾頌的《以利亞》即將在國家音樂廳全本演出,
而我將擔任這首作品的音樂會前導聆。

這首作品是我年輕時就充滿感情的一首作品,
如今有機會擔任它的導聆,是一件十分榮幸的事。

在這個毀壞之子當道、本質殘破不堪的世代,
願《以利亞》的傳奇,再次顯現在我們眼前。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摘自與一位老師間的信件

我想有一天終究要讓所有的老師和同學明白,
無論理論課、或是任何課教什麼,
十六世紀還是十八世紀,
甚至是十九世紀、二十世紀,
我們都必須謙卑地聆聽作曲家要告訴我們的,
否則我們將失去教授作曲家作品的資格。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無題

在夢中
女巫向我炫耀她的十二個女兒
個個身懷絕技 本事各不相同
有的清純可愛 有的聰明慧詰
總是輪流出來尋找肖念永恆的人們

突然 
她湊過來 在我耳旁 冷笑地
說出那每個女兒都知道的 祖傳的祕方

語畢 女巫揚長而去
時間凝結灰白 而我默然不語...

※ ※ ※

止不住的乾咳 與劃不破的死寂
再次帶我回到這個記憶中的場景

你屬於歷史 屬於永恆
屬於千千萬萬後世為你喝采與感動的人們
這是你痛苦的唯一救贖
是你悲劇的永恆終結


然而 女巫的冷笑猶在耳畔...

難道 悲劇之所以為悲劇
正是因為它永遠沒有終結的一天?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複合形式」的外文

「複合形式」,為紀念對此啟發頗深的法國哲學家Edgar Morin (1921 - ),我將其外文寫成 "forme complexe"。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與同事間的通信

謝謝來信!

這次的議題主要由三個部份構成,都是我有意識地去挑戰的,
由於都是很困難的議題,所以同學有反應正符合我的期望。

我簡單地描述在下面:

1. 學習倫理:

同學必須以「信任每位老師的專業能力與扶持同學的誠意」為出發點,
才能去思考:若老師的教學和自己的想像不同,自己該學習些什麼,
若這門課果然有其深度,該如何花心思去體會其中複雜的脈絡為何。
如果沒有以上的出發點,任何的課堂都會是無效的學習。

這個「信任」的關係會帶出更重要的第二點,就是學生必須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大班課的學生太多,若果真自己有學習上的困擾,必須自己向老師提出。
若同學問題的癥結果然在於自己已經夠努力,但仍然無法掌握課程脈絡,
或是真心想了解為何老師要安排所有的課堂活動,應該會在課堂上、
或是特地開設的Office Hour時間,前來與老師互動。
然而幾乎沒有同學對此發問,或前來問問題,而多半是在背後散佈自己的主見和看法,
或許證明了其實這些都不是問題的真正癥結。

如果有了信任、有了為自己負責,這種議題其實根本不需要拿到系大會上討論。

2. 大學教育的精神與理想

大學教育的精神,尤其是一門理論課在大學,與中學程度的理論課必然有所區隔,
甚至與音樂院也不相同。大學著重的是人文精神的傳承,因此任何一門大學課程,
都會以傳遞其基本歷史脈絡與哲學、美學出發點為內涵,
事實上這也是我理想中的理論教學。翻開任何一本大學的教科書,不拘人文藝術領域,
包括科學、工程等其它領域也是如此。本課程所採用的教科書Jeppesen已充份說明了這點。
我也在課堂上反覆提示學生,這門課並非中學為應付考試的那種理論課,
同學必須將相關的人文脈絡列入理解的重點。

第二個重要的精神是引導學生由自身深入或廣博的閱覽中找出應用的方法,
因此我提醒同學,在寫作的部份必須預習課文並預做練習,
然而國內的學生原本就是升學主義下的犧牲品,因此我早可以預料同學的反應:
一來是以為寫題目就是全部,二來是等老師教,三來是教到大家會寫才能做作業;
但我不希望我們訓練出來的大學生是這種程度和心態,
因此我仍然以大學課程應有的內涵來進行教學。

然而一位老師一面教學,一面還要解釋自己教學的初衷和合理性,這是十分困擾的事,
這也牽涉到前述的學習倫理。可惜大家未能由大一就被告知大學教育的精神,
並以此做為訓練的出發點。因此我也提了一門大一課程的課綱,希望能彌補這個部份。

3. 學生對自我要求的普遍低落

這是另一個頭痛的問題。對一門脈絡結實的課,上課遲到已經可能造成嚴重理解斷層,
更何況是缺席,但雖然我一再要求同學上課準時,但真正準時上課的同學寥寥可數。
我不可能等待那些遲到的同學。遲到不緊張、缺席就更不可能向同學仔細詢問上課重點。
此外作業缺交的情形也十分嚴重(特別是上學期),那麼就更不可能會預習了。

然而我在課堂上一再強調,同學必須事先預習,這是我堅持的底限,
過去我從來沒有像教這堂課一樣,在數位學習平台上撰寫各章「課文重點導讀」,
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一定要預習,然而往往課程已過、甚至小考和期中考也過了,
許多同學連導讀都沒有看,更何況是預習。無怪乎上課無法全盤了解。
我在課堂上做了幾次課文翻譯的示範,也是希望讓大家知道如何預習,
但那不會是課程的常態。

坦白說我對於同學自我要求的讓步已經到了一門大學課程的底限了。

但班上還是有少數同學會預習,表現非常出色,我非常欣賞。
(由上學期仍然有同學拿到八十分以上的高分就可以知道)
如果同學不敢來問我,我也曾建議同學們去請教這些用心的同學,
如何做課前預習。(但我料想得到,他們應該是不會去做這件事)

我多麼希望同學們知道,這樣的自我要求標準是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生存的,
我為他們焦急著,然而他們自己焦急否?

//
以上是我這門課嘗試處理的三項問題。我知道都相當困難,
但做為一位大學教師的本份,尤其是一門必修課,
我不會輕易棄守這些原則。

若您有任何指教也請不吝提出,我十分感激。
並且附上我在文中提及的大一課綱,希望讓您更能理解我的想法。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音契心靈樂篇22《以利亞》

這是我將擔任音樂會前導聆的一場演出。

心靈樂篇22----神劇「以利亞」

膾炙人口的神劇《以利亞》為孟德爾頌最偉大的宗教音樂之一。這部作品極其華麗,把浪漫與古典主義的特點交織一起,所表現深厚的音樂造詣,為三大神劇之一。內容講述先知以利亞為維護信仰而努力,重新促使以色列人民確立耶和華為上主。孟德爾頌為了營造聖經所描述的壯麗場面,運用了許多動人的管絃樂與合唱技巧,合唱團各聲部綿密的層次量能,所產生的力度震攝心魂!管絃樂的伴奏氣勢令人屏息,不愧是孟德爾頌畢生傑作。

《以利亞》所展現的深度,幅度和力感是其他作品不曾有的,充分表現孟德爾頌特有的抒情美和戲刻性,是值得愛樂者反復聆賞,也是百聽不的偉大作品。

相關活動與連結:

《以利亞》音樂會票券有獎徵答活動(5/23前)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鋼琴小品《天堂曲調》首演節目單註解

鋼琴小品《天堂曲調》
  如歌的行板-莊嚴的稍緩板
  虔誠的小行板:遙敬李斯特

Piano Pieces "Heavenly Tunes"
  Andante cantabile - Larghetto maestoso
  Andantino religioso: Hommage to Franz Liszt

...於是這裡勾勒出我心目中的一幅天堂景像,凡塵中每一刻易逝的美好,都將化為一縷輕煙,飄入天堂,並永遠被珍藏...
...我彷彿見到天堂裡有一股永恆的水泉,有霞光的環繞與七彩羽毛的奇鳥飛翔。
(摘自《天堂曲調》創作手札)

這兩首作品,是我的《時間之歌》中可被單獨演奏的小品。聽婉君彈琴是種享受,身為作曲家朋友,當然希望寫出具有豐富而美妙畫面的曲調,使她美好的琴音能大展身手。在這兩首作品中,有時我希望時間靜止在人生中最美的時刻,有時它們又如塵封的泛黃記憶突然彩化地活現在我們眼前;有時默然的眼淚被天使珍藏著、有時天湧清泉洗滌塵世疲乏的心靈;甚至雲端傳來如金光耀眼的巨響,再次啟示我們美麗天堂其實並不遙遠...

我相信婉君的歌‧未央將帶給我們一幅幅驚喜的畫面;也衷心希望這兩首小品在她的詮釋下,能喚醒吾人心中想望的美麗天堂。

鋼琴小品《天堂曲調》演出訊息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東海Faculty Recital演出作品解說

聯篇歌曲《洞窟之歌》(選曲)、《連綿的群山》

May 12, 2010 Recital Hall 7:00 p.m.
李秀芬,聲樂;陳敏華,鋼琴

聯篇歌曲《洞窟之歌》與《連綿的群山》皆為2001年的作品。當時我想以德文藝術歌曲為典範,嘗試將中文歌曲的藝術內涵提昇到相當的高度,因此這些作品對於鋼琴的角色在整體藝術性上的要求略高於一般的中文歌曲。《連綿的群山》當時由委托的聲樂家林中光首演,而《洞窟之歌》的前兩首則遲至2009年才由聲樂家楊勝安首演。

《洞窟之歌》取自詩人的同名詩作,原詩為一聯篇巨構,此作品則取自其中〈牆〉系列的第二首,「那年洪水氾濫...」、「我們帶走了一冊冊...」分別為原詩的第一及第二段。詩中描述彷彿諾亞方舟的情景,僅存的人們乘著船、帶著先輩們的文化遺產走避深山中生活著;《連綿的群山》雖然不屬於上述詩作系列,但詩中描述一位老船長對晚輩深情的傳說著群山的智慧,在意境上與《洞窟之歌》有巧妙的聯繫。

《洞窟之歌》

1
那年洪水氾濫 七大洋的水 淹沒了所有的莊園
一無所有 是的 一無所有 水帶走了全部的財產
我和你一起登上那艘船 航向深山 航向未被水淹沒的高地

2
我們帶走了一冊冊竹子做的書
祖父流傳給我的遺產 祖父流傳給我的財產 
我們帶走洪水來後僅存的竹簡 航向沒有水的高地

《連綿的群山》

親愛的 我已經對你訴說眾山的秘密
群山不是我能數盡的 那超過理解的能力
在你的生命裡 諸山將一座座升起
雖不能看清楚群山的背後
雖不能攀上最高的山 到達絕峰 知曉眾山的秘密
但你應該學那些偉大的船長 學習水的秘密
學習水裡游的魚 牠們的秘密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時間之歌》首演後

啊 天上的鐘聲
我為了你 徹夜輾轉難眠
你敲醒了沉睡的記憶
也喚起了熱烈的渴望

然而 你的殘響
豈能達到宇宙邊緣
救贖游離於凡塵與眾星間的靈魂

睛空依舊 鳥囀依舊
我卻渴望閉上雙眼
疾飛至時間的盡頭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委托創作:鋼琴小品《天堂曲調》

委托這首作品的鋼琴家湯婉君將本次音樂會的主題定為:
"歌,未央。" 、"enchanting cantabile",
婉君對此曲想法有如下的描述:
曲目的選擇依據我愛的歌 就這麼簡單
這些都是非常好聽 但可能在考試比賽不吃香或不夠有名而不一定是常見的曲目
藉此機會機我心中的美好音樂一次呈現

以作品的串聯流動性來看
第一與第二首是比較緩板甚至有些哀傷的
彈完下去休息一下轉換氣氛
第三組兩首無言歌是非常流動的 彈完只敬禮不下場 接你的作品
第五首我又放了德布西的快樂島

所以我們這首未知的新曲子
將夾在Mendelssohn與Debussy之間
這就要讓你傷腦筋了
在這次的三聯作中,我給了它一個小名,叫《天堂曲調》,
除了回應婉君對於這場音樂會的構想之外,也捕捉三聯作中一些美好樂想,
將它投影在天邊的雲彩上......

演出訊息(玩家部落官方網站)
寫作歷程(需Facebook帳號)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多元對話人聲室內樂集】團員甄選消息

多元對話人聲室內樂集Polylogue Vocal Ensemble (PVE)
是一個很特別的音樂表演團隊
除了演唱各種風格的經典合唱及重唱曲目之外
每位歌手均有機會在藝術總監的引導下
以團隊合作的力量發展屬於自己獨特的音樂性格

PVE目前招收新血中
誠摯歡迎各界好手踴躍報名
也歡迎您前來造訪Facebook粉絲專頁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作品首演訊息]室內樂三聯作

這組作品是2010年上半年為玩家部落及其成員音樂家們所寫作。
關於這個三聯作的「複合形式」概念可以參閱超‧領域‧思維‧村文章。


大提琴奏鳴曲《凡塵悲歌》Cello Sonata "Earthly Elegy"
演出者:劉聖文/大提琴;藍充盈/鋼琴
2010/3/19(五)19: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2010/3/29(一)19:30 台北國家演奏廳
2010/5/04(二)19:30 東海大學音樂系(新館)演奏廳
寫作歷程(Facebook)

鋼琴三重奏《時間之歌》Piano Trio "Song of Time"
演出者:李瑄/小提琴;劉聖文/大提琴;湯婉君/鋼琴
2010/4/17(六)19:30 東海大學音樂系(新館)演奏廳
2010/4/20(二)19:30 台北國家演奏廳
2010/5/06(四)19:30 桃園縣文化局演藝廳
寫作歷程(Facebook)

鋼琴小品《天堂曲調》Piano Pieces "Heavenly Tunes"
演出者:湯婉君/鋼琴
2010/5/09(日)19:30 台南神學院頌音堂
2010/5/19(三)19:30 台北國家演奏廳
寫作歷程(Facebook)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寫在大提琴奏鳴曲 (2010) 完成之後...

"對於思想深處早已盤踞著各種與對世界的誤解與對人生錯誤的期待的人來說,或許黑暗與死亡是此生唯一的曙光......" (2010/2/26)

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寫下此曲。若不是還有人期待著它的誕生,坦白說在身體不適的狀況下,真是難以寫完它。

在原本三聯作共八個樂章的架構當中(原為九樂章,但委托的鋼琴家只希望拿到一首五分鐘的小品,因此縮減了一個樂章),這首大提琴作品分別穿插在第二、第五及第七樂章(原先為三、五、七,但因應鋼琴作品的縮減,因此與二對調):
I. Prologue - Piano Trio, Movement I
II. Cello Sonata, Movement I
III. Piano Piece No.1
IV. Intermezzo - Piano Trio, Movement II
V. Cello Sonata, Movement II (Unaccompanied)
VI. Piano Piece No.2
VII. Cello Sonata, Movement III
VIII. Epilogue - Piano Trio, Movement III
我嘗試著在使各曲有獨立生命力的前提之下仍然能夠符合一個更大作品架構的要求,因此在樂曲的意境上預留了許多空間,各曲的規模在鋼琴獨奏作品的縮減之下也做了一些調整,比原先預期的要精簡許多。

寫作過程中,一如往常,經歷許多令人唏噓的無奈感;雖然不一定直接反映在樂曲的音形或曲式中,但無可諱言地,的確影響樂曲的氛圍。作品中雖然暗示許多帶有憧憬的情緒,但終究成為一段段「凡塵的悲歌」("Earthly Elegy")。

相關連結